第460章 全局(1 / 2)
第460章 全局
临近五一假期,碳矽集团的不少员工都准备好好的休息休息,随着电车项目的推进,公司今年自春节回来之后的工作任务就在不断加码,着实让人的精神紧绷。
更让人紧张的是,作为碳矽试水市场的第一款车型,谁都不清楚到时的反馈会如何。
一旦失败,公司的未来就……难以想像了。
作为二季度才进入碳矽集团的高层骨干,也作为临港工厂的副厂长,宋钢的压力尤其大,既要面临供应链上的挑战,也要关注生产制造里的各类问题。
好在,人如其名,他就是很钢,就是喜欢接受这种挑战,不然也不会跳来碳矽集团。
没有挑战,哪有进步,没有进步,又如何成功。
宋钢其实还有点遗憾,真正来到临港这边目睹了「九州」原型车,他便后悔第一次与碳矽接触时拒绝了当时的邀请,就应该早点,早点参与到电车时代的发展。
相较于公司里还没底的大多数人,他其实已经有着不低的信心。
如今定下来的量产性能,「九州」前后双电机的最大输出功率是240kW,最大扭矩530N·m,动力性能上的表现已经相当于3.0T的6缸发动机。
3.0T的6缸……
这是宝马X5丶奔驰GLE丶奥迪Q7丶路虎揽胜等豪车级别所能提供的动力表现,而它们落地的价格区间至少是80万起步。
所谓燃油豪车,发动机能提供大半的核心价值,消费者一听V6丶V8丶V12,立即就知道这车不便宜,而以如此动力再调校不同风格的行驶表现,便能稳固住一个价格段。
同时,对于豪车而言,静谧性也是另一个极大的价值宣传,上世纪的60年代,劳斯莱斯有一则经典的GG文案,「60英里时速下,这辆最新劳斯莱斯车内最大的噪音来自电子钟」。
可是,这对于电车而言……
宋钢知道公司还能继续推进电机的表现,也就是进一步推高原型车的动力性能,但为了追求稳定和量产,暂时没有继续这项工作。
碳矽集团认为媲美3.0T的6缸发动机的动力已经绰绰有馀了,现在一个优先级更高的问题是对增程器启动时的噪音优化。
这种来自电机的动力释放……就是对燃油豪车动力体系的颠覆啊。
V6V8V12,这是高端油车引以为傲的东西,但在碳矽这边只是出于没必要的思考就没继续往前推……
宋钢每每想到这个,总觉得油车未来会面临一个腥风血雨的市场,消费者管这管那的,跑起来确实又快又静,那就有不错的对比欲望了。
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还有被俞总称之为冰箱丶彩电丶大沙发的配置……
当然,有人确实更喜欢发动机咆哮的声音,那可能就不在碳矽集团定位的用户群体里。
宋钢反正觉得这目前就能够撬动一部分的潜在购车用户了。
下午三点钟,接到通知的副厂长抵达碳矽集团的会议室,出席一个假期前的高层会议,就目前面临的各种问题碰头交流。
这是宋钢加入公司以来需要常常参加的会议形式,往往也不完全规定主题,留给大家充分表达意见的空间。
不过,会议过半,一个重要的话题被抛了出来。
「大家觉得,我们下个车型是应该继续做增程还是试一试纯电?」副总裁胡铮南提了个问题。
这种事关公司未来方向的话一出,参与者都不约而同的慎重起来。
胡铮南见没人说话,笑着说道:「俞总昨天聊起这个,意思是让大家讨论讨论,我也觉得咱们内部有必要展望展望未来。」
同样是副总裁的崔之愚皱眉道:「眼下重点是现在『九州』的成功,如果这一款能成功,电池的电气化和集成化必然是要继续推动的,后续技术必然还要以六座SUV来体现,这个所谓『下个车型』……不急啊。」
「大家不要紧张。」胡铮南注意到同事们明显的严肃,笑道,「就是随便聊聊,集思广益,徵求意见,俞总他自己曾经规划过这个事,认为还是做垂直细分的竞争,就类似于咱们这一款对家庭需求的着重,下一款可以尝试更方便技术移植的增程式商务MPV。」
「我个人觉得,这个类别的垂直竞争是有希望的,车型其实没那麽多,我们在动力等配置上必然能提供更进步的表现。」
他把这个话题的背景稍微介绍了下。
大家闻言,心情确实没绷那麽紧了。
供应链的副总监岳婧这时笑道:「是啊,有道理啊,如果这次能成功,未来需要开辟第二款车型,商务市场是能做的,那俞总怎麽又有其它想法了?」
胡铮南摇了摇头,他昨天没细聊,但今天再想这个事又觉得还真的挺关乎未来。
参会者陆续发表了意见,大部分还是赞成在增程车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开辟针对不同需求的第二款增程车。
宋钢一直在抽菸,等到把手里的这支抽完,用一个最近听到的作为开口的第一句话:「听说俞总在临港搞了一个科研的会议,有句话让我觉得特别有道理,他说,要做正确的事,也要把事情做正确。」
他引用了老板的表述。
崔之愚和胡铮南等人的目光都看过来。
「我一直在想,电车和油车的比较,就好像咱们这款车,消费者管什麽里面装了几缸发动机又或者什麽电机,只要轮子跑起来的速度是那样,那就是优质的动力啊。」宋钢认真的说道,「我们这2.3吨的百公里已经能跑到6秒,宝马X5的2.1吨,也就比我们快半秒,但它落地要100万了。」
宝马V6发动机的X5起步指导价90.1万,再加上购置税和保险,妥妥的100多万。
「不过,电车的电机动力不像发动机动力那麽难,在当前阶段,在电车起步的阶段,我们可以直接和油车的动力进行对比,彰显出相对的性价比。」
「但是,等到更多的厂商入局赛道,同是电机,这种动力方面的竞争力就会消弭了。」
「既然是谈未来,那就不是这两年丶三年,俞总可能想看五年乃至十年,那我们又要怎麽来延续竞争力?」
宋钢侃侃而谈:「电桩没那麽多,增程动力就必然存在很大的需求,只要我们把车做好,做出性价比,市场表现就不会太差,没道理又快又静又硬又高配置又相对便宜的东西卖不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