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54章 进取濡须(上)(1 / 2)

加入书签

曹睿的军事生涯是从太和元年开始的,但他极少有离攻城现场如此近的时刻。

二十四日,上午。

「预计还有多久攻城?」

沿濡须水畔而筑的望楼上,曹睿朝着南边眺望许久,向刘晔发问。

刘晔拱手答道:「大将军半个时辰前传讯,称依照发石车砸城的进度,明日便可令武卫军开始攻城了。濡须东西两坞,大将军请先择其中之一来攻,并且请以张虎部为先锋。」

曹睿轻笑一声:「攻濡须让张辽的儿子为先锋,子承父业,倒也不错。也罢,让朕看看张虎能否有其父之勇。刘卿,先攻东坞还是西坞?」

刘晔果断应道:「应攻东坞!濡须水入江之处两分,东坞处的河水离濡须中洲更近,攻下东坞之后,可建浮桥而占中洲,从而阻断江南通往此处的水路。」

「徐卿,你怎麽看?」曹睿又问。

徐庶也点头应道:「东坞更好。除了刘枢密说的几点,取东坞后还可毁去城墙,将发石车移入东坞城内,进而控制水道,更快攻取西坞。」

「那就东坞吧。」曹睿颔首。

濡须坞外的攻城场景,宛如一个热火朝天的工地一样。武卫军步卒护卫着羽林右军骑卒发石,更多转运石弹的民夫驾着驴车丶牛车,从北面不断往此处运送物资。数十里外,卑衍部的骑兵在外层游弋。

对于大魏来说,这是物资调度上的压制。对于城中的朱然等将,昨夜魏军阵地四处举火,石弹如雨夜中仍然不停,这是毫无疑问的恐怖故事。西坞的朱然和东坞的张承,只能在坞内不断走动鼓舞士气,防止军心战意彻底清空。

什麽方法都用出来了,包括赏赐丶封官等等,甚至还开始骗士卒石弹明日就停,魏军已经没有更多石料了。至于明日该怎麽糊弄过去,那就明日复明日吧,先捱过今天再说。

而此刻,陆逊的船队也抵达了历阳外的横江渡。由于逆水行舟,故而水军都是每日寅时准备起航,待天光初亮之后就启锚。

陆逊到达横江渡时,射声校尉曹爽和屯骑校尉姜维听闻斥候禀报下游有船只驶来,早已在码头旁候着。军队首重军功,而征东将军陆逊以降将之身,率水军从淮水行军绕路海上行军至此,都已经过了建业了,暂不论陆逊所部歼敌多少,就凭陆逊现在这份功劳,增邑三千户都是最少的。

「见过陆将军。」遥遥望见陆逊从楼船木梯拾级而下,姜维丶曹爽二人同时躬身行礼。

眼前二人虽只是校尉,但五校尉营中的校尉与旁人不同,乃是皇帝亲信中的亲信,且自己将老丶二人壮年,陆逊思及将来也不欲托大,走到身前,笑着说道:「伯约,昭伯,我与你们自寿春一别,将近一月未见,果然在横江渡见到了你们二人!」

「朝廷策划精详,着实神妙,全无错处。」

姜维笑着点头,曹爽开口:「陆将军,我等取了历阳丶羡溪二城之后就候在此处了,原以为还要数日,却不曾想将军来的更早一些,将军路途辛苦。」

陆逊道:「都是为了王事。」

「你二人此处有兵多少?」

曹爽道:「在下本部千骑,辽东兵五千人。」

姜维也补充道:「在下本部亦是千骑,馀下鲜卑丶乌桓义从各五千骑,还有营州属国步卒四千,合计一万五千。」

「那便是九千步丶一万二千骑军了?」陆逊想了一想,而后问道:「枢密院有没有让你们准备木材器械?」

「有,都已按枢密院的预案准备了。此处地势我等已遣人观察过,大江两分,江心有一沙洲。西侧水道宽阔,东侧水窄。」曹爽连忙应道:「此处请将军先将我部五千步卒送到江心洲处,再将打造的浮桥物什拖到东面,这般只需运送一小半水程,而后经浮桥运送就可以了。」

「劳烦将军了。」

「好,就这样办吧。」陆逊颔首:「我从广陵而来,数日之间与陛下消息断绝。不知此刻濡须战况如何了?」

「回将军的话,」姜维答道:「大将军在濡须起了发石车二百馀座,日夜以石砸城。今日是二十四日,按照从御前昨日发到此处的消息来看,刘枢密称在二十七丶八日之前就能攻克濡须。」

陆逊不经意般吹捧了一句:「大将军用兵如神。」

当着儿子面夸爹,曹爽心中暗喜了一瞬,而且曹爽本人也同样认为自己父亲用兵值得称道。近二十年没有攻克的濡须,眼下就要被自己父亲督军攻破,又岂能不得意?

陆逊面色不改,心中却百感交集。

名义上是曹真统兵,但实际上都是由皇帝丶阁臣和枢密院做各种战术决策,曹真这个大将军只负责指挥和执行,决策权几乎被剥夺。陆逊是当世名将,他考虑制度更多一些,与魏军如此先进的指挥体制相比,就凭孙权本人和全琮丶朱然这几只大猫小猫的指挥艺术,哪里挡得住这种制度上的优势?

更何况,濡须城坚固如此,刘晔明确表示有信心在七丶八日攻下,在御前的这种表态做不得假,这种攻坚能力就更恐怖了,起码陆逊自认为是做不到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