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60章 内外发力(2 / 2)

加入书签

赵恺已经习惯了自家刺史的脾气,耐着性子劝道:「使君,是不是等雨停了再回?」

黄权抬眼看了赵恺一眼:「也好。屋内可有纸笔?」

山涛连忙应道:「有,属下这就为使君取来。」

「不要给我,给赵从事。」黄权指了指赵恺:「把衣服给我,你来为我速速拟一封表文。上表洛阳弹劾颍川太守董胄惰政怠事,将尚书台治水大事抛之脑后!」

些许小事赵恺还是能说话的,可涉及到这种大事,赵恺一刻都没迟疑的应下。即刻换上袍服,而后走到桌案前拟表文去了。

几次三番的消息,让司马昭已经不知该怎麽办了,哪里会想到自己的三言两语,就导致黄使君要弹劾董府君?

有些慌乱又有些紧张的同时,司马昭不禁想到一个敏感的问题:董胄董府君难道不是西阁董公的儿子吗??

……

数日后,武昌城的丞相府中。

丞相顾雍坐在首位,胡综丶隐蕃丶吕壹三人坐在下首。至于全琮与诸葛瑾二人,则是在月初的朝会后各自乘船返回了驻地,并未在武昌多做停留。

一国政事,最终还是要由丞相抓总的。谋划登基这种事孙权也只是私下给了些方略,具体琐事还要一一议定。

而胡综丶隐蕃丶吕壹三人,都被孙权指派给了顾雍,这三人的分工也就不言而喻了。

胡综负责内外沟通丶以及召集臣子等事。隐蕃负责礼制和流程,劝进文书也一并算在内。而校事吕壹,则全盘负责祥瑞丶谶纬等的造势,还负责监察百官言语动向。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离登天只差一步,对整个吴国和孙权本人来说,再怎麽谨慎都不为过。

顾雍看向胡综:「伟则,关于具体时日,至尊可有言语?」

胡综拱手应道:「禀丞相,三日前葛天师已经算得,年中最吉之日乃是九月十六日。」

「九月十六日……」顾雍若有所思的说道:「今日是八月六日,四十日的时间,诸多准备倒也来得及。葛天师还说什麽了?」

胡综道:「葛天师还说,孙氏以武立国,而武昌又在汉水汇入长江之处,应聚兵校阅以作压胜。」

顾雍长吸了口气:「压胜?」

「对,压胜。」胡综解释道:「依照葛天师言语,孙氏以土德更替汉朝火德,则必然要大耀甲兵以作压胜,非如此不足以显示吴之威德。而且步军水军均要到场。」

「那至尊怎麽说?」

胡综拱手道:「校阅耀兵乃是彰显国力军力之正道,至尊欣然同意。不过具体该调哪处的兵丶该何时调至,至尊让属下等人与丞相共同拿个方略出来,再报请至尊知晓。」

顾雍想了片刻:「既然说的是大耀甲兵,怎麽说也要聚兵数万了。我大吴目前有锐士十八万众,能调度的兵力却也不多。」

「东边濡须以及建业处的兵力不能动,皖口对面的兵力也不能动。西边西陵丶江陵两处也不能动。若这般看来,只有长沙步子山丶公安诸葛子瑜丶柴桑全子璜三处可以调兵!」

胡综点头应道:「丞相所言极是。步丶诸葛丶全三将兵力共计三万,再加上武昌左近的四万中军,算起来就有七万军队了。」

「七万军队,可称大耀甲兵了吧?」

顾雍点头答道:「七万军队足矣了。若论及水军,武昌和夏口处的中军,再加上柴桑丶公安两处,足有楼船五百艘,官船千艘,用来校阅想必已经足够。」

胡综回应道:「那属下就这般回禀至尊了?」

「可以,伟则去说吧。」顾雍转头看向隐蕃:「叔平,劝进表文一事可有拿定方略?」

隐蕃拱手答道:「禀丞相,以属下之见,吴王群臣应该劝进四次,至尊前三次辞让丶第四次应下。在这三次大型劝进之前和中间,应以不同职属进行劝进,以丞相府丶尚书台丶御史台丶九卿丶内臣丶太史丶博士丶将领丶万民之分,共劝进九次。」

「每次劝进,皆要臣属共同署名上奏,共同叩阙以示所请之诚,臣属之忠。」

顾雍点头:「礼不可废。既然至尊信重叔平,那就按照叔平的说法来。何时开始劝进?」

隐蕃想了想:「应从九月一日开始。」

「那好。」顾雍看向胡综:「伟则先将两个方略交予至尊察验,而后请至尊下令诏诸葛丶步丶全三将移兵武昌!」

「遵命!」胡综起身应道。

「至于吕校尉处,」顾雍看向吕壹:「当此非常之时,武昌内外务要紧张些。若生了半点事端,你有十个脑袋都不够用!」

「遵命!」吕壹拱手应下,可心中却对顾雍出言恫吓生出了一些不满之意。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