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人言汹汹(2 / 2)
刘禅轻叹一声:「举国政事的担子都压在相父身上了,朕心亦有愧疚。李正方身为先帝旧臣,上次欲分益州而成巴州,被丞相以中都护之职给拖延住了。今年年初,朕和朝廷刚敕封他为卫将军,可他却以魏国三公之例想要开府。」
「他此番就是动嘴,却没真做什麽逾巨的事情。加之他平日做事还是得体的,又在江州掌重兵,朕也有些为难。」
诸葛亮缓缓说道:「李正方是旧时有功之臣。」
刘禅见了诸葛亮,嘴就停不下来了:「是有功之臣,所以朕才为难着呢。如今相父来了,此事就交给相父处置了。」
「若细细算起来,相父也有近八个月没回成都了。不知北面形势如何?」
诸葛亮道:「建兴七年臣攻沓中一次丶攻阳平关一次。两番用兵,尽探得敌军战力虚实。」
「魏国军力之强,只在于魏国中军。其馀皆碌碌之辈,曹真亦是庸将,唯有张合还值得称道些。」
刘禅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如相父所说的话,若是魏国中军不在西边,彼处就有战机可用了?」
诸葛亮回应道:「陛下圣明,这也是臣历来坚持要与孙权联盟之由。蒋公琰此番出使武昌之前,臣已明白告知了他,只要能促成孙权朝着襄阳出兵,言辞礼节之事,皆由他自己把握。」
「蒋琬亦有大才。」刘禅看了看路,伸手介绍了起来:「相父且往右边走,不远处有一阁楼最为阴凉。」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一看!
「遵旨。」诸葛亮说道:「虽已说动孙权出兵,这是利国之事,就是有些委屈陛下了。」
刘禅苦笑了一声:「国家重事,丞相不必顾虑朕的念头,孙权能出兵就是好的。」
诸葛亮点头:「臣在白水听闻魏国关中乏粮,多处佐证之下终于确认。以臣之见,今年秋冬可以再次北伐了。」
二人走入了一处被刘禅唤作『清凉阁』的楼阁,阁外树木约有五丶六丈高,夏日微风一吹,属实惬意。
坐定之后,刘禅当即问道:「这次相父想北伐何处?」
暑热难耐,如今得了清凉,诸葛亮的表情也缓和了些,略带笑意的问道:「陛下以为该攻何处?」
刘禅递给诸葛亮一柄羽扇,还轻轻拂去了上面的浮灰:「朕欲攻沓中!」
诸葛亮又问:「为何是沓中?」
刘禅从容的为自己扇着凉风:「朕欲让丞相击破陆伯言所部!」
诸葛亮微微一怔,而后肃容拱手道:「臣定为陛下攻灭此人,以雪旧恨。陛下勿忧!」
刘禅道:「陆逊倒在其次。历来丞相给朕的书信的,朕都一一细看过了。阳平关是重关大城,恐一时碰不得。若能取下沓中,则定会断魏贼凉州之臂,如此雍凉缓缓可图也。」
「这是丞相给朕说的明白。」
诸葛亮感慨道:「陛下看得分明,朝中却总有人不愿北伐。若非陛下将这些人的上表之事告知臣,臣也不知成都城中竟多了如此怨望。」
刘禅轻叹一声:「杜琼丶何宗丶来敏丶裴俊,主要就是这四人的表态。他们表文中说得清楚,并非不愿北伐,而是不愿国力丶民力被如此虚耗。」
「相府在白水而不在成都,成都自公卿以下大臣们纷纷附和这四人,连太学学生都蜂起附和,几成政潮。」
很多时候,政治核心在与不在,根本就是两个样子。诸葛亮在白水,远在成都的公卿大臣丶本地世家们自可议论纷纷。
反正你诸葛亮又不在成都!
诸葛亮神色从容的问道:「他们是不是说等国力积攒的足够了,然后北伐,定能战而胜之?到时候臣再领着精锐军队北上攻伐,汉中丶陇右丶关中这种地方就都可以一鼓而下了?」
刘禅颔首。
诸葛亮又问:「陛下以为他们之言可以实现麽?」
「朕实在不知道。」刘禅摇了摇头,复又长叹一声:「积攒国力是必要之事,国家不可不存积蓄。北伐也是必要之事,大汉岂有偏安之理?两相对应,朕实难决策。」
诸葛亮深吸一口气,细细解释道:「陛下,臣当然知道大汉国力需要恢复。可臣在白水练兵如此急切,就是要速速破敌,因为魏贼比我们国力积攒的更快!」
「两相比较之下,若我们现在北伐,还能凭藉谋略人和战而胜之。倘若再拖延个五年丶十年,怕是真就难撼大势了。这也是臣心中为何如此急迫的缘由了。」
刘禅肃容道:「丞相之语朕明白了。丞相放心,朕会下诏劝阻杜琼丶何宗丶来敏丶裴俊等人,使他们知晓国情利害,勉力支持北伐!」
诸葛亮摇头道:「不劳陛下,臣自己就可劝明他们。他们以言语惑众,臣就要以言辞驳清,这才是正解。」
「可臣还有一事,要与陛下禀明,望陛下准臣之请!」
刘禅见诸葛亮如此神情,诧异道:「丞相所言何事?」
诸葛亮缓缓站起,朝着刘禅躬身一礼:「臣弹劾卫将军李严不识大体丶邀名求利,在北伐关键之时挟兵自重丶要挟朝廷,只顾个人权柄!」
「请陛下贬斥李严,将其罢官去职!」(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