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45章 三辞三让(1 / 2)

加入书签

汉吴两国出使大事,蒋琬终究还是不能放心委派给下属,又不辞辛劳亲至武昌。

胡综又一次到馆驿中迎接蒋琬:「又让公琰兄等了数日,是我之过也。左将军丶绥南将军皆已回到武昌。」

蒋琬笑着看向胡综:「伟则,此二人皆为我之事来?倒也不至于这麽快吧,这才五日不到。」

胡综也面带笑意的拱手:「不瞒公琰兄,我吴国将有喜事。届时也请公琰兄前来赴宴。」

「喜事?」蒋琬略带疑问的看了胡综一眼:「赴宴是一定的。只不过我远道而来,并未多带什麽礼物。」

「什麽礼物不礼物的,吴丶汉本是同盟,何必计较这些?」胡综观察了一下左右的环境,压低声音说道:「不瞒公琰兄,吴王三翁主已与建义校尉朱据朱子范定下婚约,六月二十三日即将成婚!」

蒋琬思略片刻,出言问道:「再有三日就要成婚了?如此喜事,我定然要去赴宴。这朱子范既然姓朱,莫不是吴郡朱氏之人?」

胡综点了点头,随后叹了口气道:「故奋武将军朱休穆此前在皖城战殁,还是前年故扬州牧吕子衡薨时丶魏国曹文烈遣人致丧礼,而后才将骨殖讨回的。」

「朱氏精忠为国,吴王当时就许了婚约。国事繁重,一直拖到了今日才办。」

蒋琬也是一阵叹息。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吴国有惨痛的回忆,大汉又何尝不是呢?单单汉中……

算了,别提汉中了。

蒋琬将脑中思绪清空之后,拱手道:「既然左将军与绥南将军都已回到武昌,还请伟则带我前去觐见。」

「好!」胡综点头。

胡综这次本就是来请蒋琬的。二人入了武昌宫后,蒋琬本要再问出兵之事,却不料诸葛瑾率先提了一个问题:

「公琰,我记得昭烈皇帝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在汉中沔阳称汉中王,二十六年在成都称帝,是也不是?」

诸葛瑾乃是诸葛丞相的胞兄,因而蜀汉众人即使出访孙权时偶有奋力相争,但对诸葛瑾从来都是恭敬异常的。

蒋琬拱手答道:「将军所言极是。正是二十四年与二十六年。」

不同政权之间的年号并不相通,本质上是来源于政治分歧。当年刘协尚为皇帝之时,天下各处皆遵『建安』年号,魏蜀吴三处并无区分。

曹丕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丶后又改为黄初元年,蜀汉这边根本不可能应。加之刘备还未来得及称帝,因而莫名凭空多了个建安二十六年来。

孙权倒还用过『黄初』年号。毕竟曾受魏国封赏,年号只不过是顺带的小事罢了。

诸葛瑾又问:「昔日昭烈皇帝称汉中王丶称皇帝之时,可有三辞三让?」

这种事关重大的核心问题,蒋琬丝毫不敢怠慢。认真想了片刻之后,语速极缓的出言答道:

「将军或许不知,逆贼曹丕胁迫孝愍皇帝行禅让之礼,这才行辞让虚礼以作伪饰。我昭烈皇帝继承刘氏帝业,应天顺时以利社稷,又如何要辞让呢?」

诸葛瑾看了一眼孙权,发现孙权依旧面无表情后,不依不饶继续问道:

「公琰,所谓辞让不仅是皇位禅让,也可以是主君对臣下劝进的辞让。连这个都没有吗?」

蒋琬摇头:「苟利社稷,专之可也。我昭烈皇帝力扶宗庙倾危,又何来辞让一说?」

就在这时,胡综小步走到孙权身侧,附在耳边轻声说道:「至尊可还记得,臣前几日与至尊说过,有一从魏国叛离至武昌丶唤作隐蕃的年轻士子?」

孙权微微点头以示知情。

胡综接着轻声说道:「此人昨日又给臣写了封自荐书,称其曾在魏国太学中学了一年多,素知魏国礼法大政。所谓『三辞三让』也在礼法之中,此事或许他能知晓。不若将隐蕃唤来一问?」

孙权看了一眼蒋琬,而后回应道:「可,伟则速去。」

「遵令。」

诸葛瑾依旧问着刘备当年称帝时的各种细节,包括谶纬丶祥瑞丶异象丶流程丶礼制等等,悉数问了个遍。

蒋琬是当年的亲历者,加之孙权称帝本就是蜀汉内部统一过意见的,因而也不厌其烦的回答着。

两人就这样一问一答,小半个时辰很快就过去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