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寡人无颜面对太祖了!」(1 / 2)
第224章 「寡人无颜面对太祖了!」
丁红缨刚说完这句话,一边的康熙也说道:「刚才巡夜时,还有其他人也做梦了,说是梦见贺兰山中的凶险—」
朱寅闻言更是神色凝重,将士们因为迷信,已经有了畏惧之心。军心可是大事,不能马虎。
否则进山之后出现突发事件,精神紧张的明军可能会发生营啸和溃散。
这是一个及时的预警。
对穿越者而言,这其实是很好解释的现象,并无诡异。
梦境,不仅仅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那麽简单。
后世学者研究出,梦境的产生和情景,是由人的心理因素,以及客观环境的景物丶气味丶声音丶温度丶颜色等因素决定。
比如说陈腐的气味,古旧的家具,巨大的阴影,就很容易令人梦魔。
研究表明,相近的心理以及相同的环境下,不同的人会做相似的梦。
这就是日常中的「共梦现象」,弗洛伊德称之为「梦境感应」。
同一个房间的同学丶家人丶战友,有时候会做相似的梦,惊讶的说我也梦见了。
之前军中谈论李元昊,知道李元昊被自已的儿子割掉鼻子而死。还有宁夏籍的士卒说这里有鬼怪诅咒。
这种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对大家的心理暗示很强。
而且大家都是追击叛军的明军,利益趋向性很统一,也就使得心理意识上更加相近。
加上扎营在西夏的王陵,坟墓密布,古迹极多,又笼罩在贺兰山的巨大阴影下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就在特定环境下,产生了『共梦现象」,也就是「
梦境感应」。
但这个梦起码说明了一个问题:大家潜意识都担忧在贺兰山的军事行动,士气受到了影响。
因为担心,所以会梦见不好的事情。
这也不怪大家。贺兰山被称为鬼山,这凶名不是白给的。
自古以来,贺兰山阵亡无数将土,而且山中迷雾很多,有些地方还会无故起火,夜里看去有的地方隐隐发红,犹如地狱之焰。
还有的山谷,人和野兽会诡异的突然死去,没有伤口。
传闻当年明军在贺兰山深处的城堡,一夜之间守军全部暴毙。发生几次之后,只好撤出深山,只在山口驻扎。
还有穿越贺兰山去阿拉善的商队,连人带骆驼的诡异死在山中。
还有蒙古人讲述的故事。说是嘉靖年间,俺答汗率军穿越河套,进入贺兰山出塞,结果出山之后,发现少了一千多骑。
派人回去寻找,结果一去不回。俺答汗也大病一场,差点死去,有吐蕃的高僧做法,说他冲撞了贺兰山中的古老亡灵。
最近的传说是隆庆时期。说隆庆时期,吐鲁番汗国遣使入贡,走的就是贺兰山。结果数百人的使团,出山时只剩下一个女子。那西域女子去了北京,被隆庆爷宠幸,结果隆庆爷很快就驾崩了。
而派出使团朝贡的吐鲁番汗国,也突然灭亡了,
传说是使团触犯了山中的亡灵。那个去北京的西域女子早就不是人,是她害死了先帝。而吐鲁番汗国的突然灭亡,也是因为亡灵的诅咒。
这些传说有鼻子有眼,听起来很是邪乎,在如今的宁夏家喻户晓。
可在朱寅看来,根本没有什麽灵异事件。
贺兰山中总是诡异死人,当然是有原因的。
他知道贺兰山下面有大量燃点低的太西煤,煤层在自燃。人和动物突然死亡,是因为地下煤层自燃溢出的各种毒气,凝聚在山谷中,造成毒气中毒。
以至于有的飞鸟飞过,突然就一头栽下来。
贺兰山太西煤的自燃现象,应该已经持续百年了。和后世不同,此时的自燃还是小范围的间歇性发生。但即便如此,溢出的高浓度毒气也足以产生各种灵异事件。
可古人不知道啊。
士卒们对贺兰山的畏惧之心足以引起重视,免得影响士气。
自己不迷信,奈何众人绝大多数都迷信。这个时代的很多人未必怕死,
但多半畏惧鬼神。
「大侄女不要胡思乱想。」朱寅毫不在意的笑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点也不神怪。」
丁红缨当然也不怕,「进了贺兰山,俺一定会护着虎叔,就算真有鬼怪作祟,俺也要砍下它的鬼头鬼脑!」
商阳披看一件大擎,左顾右看的走过来,轻轻说道:「主公,今夜将土们夜谈贺兰山中凶险不祥,还说什麽鬼怪作,阴兵杀人。军中这些流言,
于军心不利啊。」
「进山之前,最好给将士们打打气,训训话,或者祭祀一下山神,消除他们的畏惧之心。」
朱寅刚要说话,忽然听到李如松的呵斥声从不远处传来:
「尔等是被梦魔了!不要疑神疑鬼!哪有什麽鬼怪!贺兰山里死人多,
可我们有六千大军,就是有什麽厉鬼阴兵,也要绕道而行!谁再散播流言,
军法处置!」
「天下人都知道抚军是文曲星君转世!就算山中真有鬼怪,有文曲星君坐镇,你们怕个甚!」
商阳闻言笑道:「主公,如松将军说的对。主公应该拿出星君转世的名头,给将士们打气。」
石嘴山,星湖海。
朱寅率军夜宿西夏王陵,百里之外的叛军却驻扎在此。
叛军一人一马的情况下,不到两天的工夫奔驰两百多里,他们的战马已经到了极限,必须要好好歇息,不能再跑了。
微波荡漾的星湖海边,到处都是喂马的叛军。
他们一边喂马,一边大声,发泄心中的郁闷。
「我们蒙古人给大明汗当了这麽多年的兵,混得只有一人一马了吗?传到草原上,都让人笑话。」
「其实汉人还是不错的,很好相处,就是那些官人坏,杀的好!
「离开草原好些年了,眼下又要回去,怕是都不想再放牧了啊。」
「不放牧怎麽成?没了大明汗的军,那颜也养不起我们,我们当然要放牧了。」
「这次一离开,就再也回不来啦。我都习惯了宁夏的烧饼,去了草原就吃不到了。」
「哼,就算回到草原,也要摆脱大明汗的追兵再说!谁知道我们能不能逃出贺兰山。你们忘了当年,几千瓦刺骑兵曾经死在贺兰山里吗?」
叛军士卒们议论纷纷,都是神色疲倦,目光忧虑。
他们是哮拜的苍头军,在汉地很多年了,本来不想造反,之前也没有想过造反。可是那个叫党馨的巡抚实在太恶毒,逼的他们不得不反。
不然的话,那颜为明廷效力多年,老了老了,为何还要冒险造反?
想到这里,很多士卒都转头看向湖边一处高地。
中军大帐就在那里。
叛军中军大帐内,燃烧着一堆篝火,上面正烤着一只大肥羊,羊油滴到火堆中,滋滋作响。
整个帐篷都是烤肉味,馋的门口的卫士不住的探着脑袋,吸着鼻子。
羊肉对蒙古人来说十分普通,可是眼下是逃走的途中,羊肉也就成了奢侈,一般人没口福了。
围坐篝火的一群人个个服饰华丽,气度不凡。正是哮拜父子,几个蒙古将领,以及养尊处优的庆王丶王妃丶王子丶郡主等人。
哮拜已经年过古稀,须发皆白。他在汉地多年,已经不是蒙古人的头辫发,而是汉人一般的束发。
他儿子哮承恩年约四旬,生在汉地,也是一副汉人武将的打扮,
父子两人神色阴冷,面如沉水,石雕般的脸庞在火光的映照下,显得难以捉摸。
可是哮拜不断颤动的眉毛,显示了他心中极不平静。
几个蒙古将领解开盔甲,在身上捉着虱子。捉到一只就放到火上烧了,
似乎乐此不疲。
坐在对面的大明庆王朱伸域,三旬有馀,面容清瘤,气质儒雅,在大明藩王中少有的「苗条」》。
庆王没有穿王服,只穿着提花金缎的道袍,头戴一顶玉冠,手持一柄主6
免个首只是此时,这个道士一般的王者,却愁云惨澹,长吁短叹。
他看了一眼考的焦黄的羊肉,咽了一下口水,然后举起尾塞进衣领给自己挠痒痒。
↑返回顶部↑